今天讲述孙肇琴老师的故事。
如何传承教育家精神?落实在孙肇琴老师身上,是强大的自愈能力、自育能力、育人能力。——题记
“我的人格底色应该是奉献者”孙肇琴老师目光如炬,娓娓道来……
“做老师以后,我的声音开始变得嘶哑。和大多数老师一样,教书授课、管理学生,每天除了睡觉时间,基本都在说话。慢慢的,我开始接受了自己嘶哑的声音,因为这是一种记号,记录着我28年光荣的从教时光。”
1996年,孙肇琴从赣南医科大学(原赣南医学院)毕业,到3522vip浦京集团(原赣州卫生学校)任教,成为一名内儿科教师,一做就是28年。28年来,孙肇琴老师在内儿科教学岗位上深耕细作,探索出了独特的教学方法。
“我深深感受到,作为一名医学教师,临床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。没有经过足够的临床实践,就没办法把理论知识讲的活灵活现。”孙肇琴回忆起从教的时光:“那时候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在医院任职,我就在周末或者没课的时候旁听他(她)们坐诊,一边坐诊一边思考,如果是我,该怎么处理这些病症。”课堂上,孙肇琴将所见病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,激发了学生的科研自驱力。
28年来,孙肇琴老师一心一意做好教学。“我是内儿科的最强钉子户”孙老师笑道。她总是寻找各种机会接触临床,积极主动申请在寒暑假以及工作日的周末去医院见习、实习、带教。哪个医院有学术交流会,哪家医院有专家讲座,孙肇琴老师总会化身“小灵通”,得到消息后准时参加,如饥似渴的吸收临床知识,再把临床知识与理论相融,传授给她最爱的孩子们。
“只要做过班主任的老师,都有过半夜奔赴寝室,带着学生跑医院的经历。在我从教的28年,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医院。”年复一年、周而复始。孙肇琴作为班主任,已经完成了9个毕业班的成长周期。一个班刚好在校三年,作为班主任的孙肇琴,刚好带班27年。
“永远忘不了2008年9月搬新校区,新寝室的厕所由于总停水,每个厕所都被工人使用过,粪便满池,干硬的只能用手,用钨丝使劲地刷。为了迎接新生,我花费了几天的时间,才把寝室厕所卫生搞好,真的把我累哭了。”孙肇琴回忆道。
我能想象到孙肇琴老师徒手清理厕所的画面,若不是有着爱生如子的温厚情感,若不是爱校如家,谁能做到一个人徒手去做如此脏累的活呢?
1997年至2012年期间,孙肇琴所带的班级中有些学生交不起学费,甚至吃饭都成了问题。孙肇琴在生活同样拮据的情况下为两位同学垫付了2年的学费,直到学生毕业2年后才把陆续还清。
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,孙肇琴老师风轻云淡。但是我记得,2008年,也是孙老师遇到家庭变故的时候。她需要一个人养育孩子,独立撑起一个家。“我这个人平时非常节省,家里也非常简陋,基本不花钱,所以还是有能力帮学生垫付学费的。”对孙肇琴来说,比较难的是她的心要掰成两半,一半是对女儿成长的呵护,一半是对学生成长的牵挂。
2006年一次班会课上,孙肇琴发现一位女同学嘴唇发绀,再检查她的手指,明显的杵状指。孙肇琴怀疑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,立刻带她去医院检查,自费垫付了心脏彩超的钱,医生诊断:先天性心脏病,室间隔缺损,必须在半年内手术。
“这个学生是被遗弃的孩子,养母家条件不好,不想给孩子做手术”孙肇琴回忆道:“我在电话中安抚学生的母亲,告诉她手术费用不高。实在不行,我借给你们。”做了半个小时的工作,这位母亲终于冷静下来。在孙老师的多次督促下,几个月后把手术做了。这个学生已经是2个孩子的母亲了,生活的很幸福。
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。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,我想到了这句话。人生的挫折,激发了这位坚韧的女性原本的成长动能。她把一切化成爱,滋养着每一个学生。她坚持跑步、乐学求知、温暖他人。她说:“不论是一个人把孩子培养长大,还是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风雨,好的、坏的,都是我的成长。”她的成长体现在自育、育人及学习的能力。用一生钻研一件事、做好一件事。她呀,总有把一切变好起来的魔法。